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渠源水 » 文史资料 »  
     
 

五魁巷的文化苦旅

2019-05-27

600多年前,八月,三年一次的乡试时节,学子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着小轿儿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穿过云路街,再穿过起凤街,走进600多年后已是太原市铁路宿舍的“贡院”。三场考试毕,学子们开始焦心等待,发榜的时候到了,鼓楼街上的唱经楼热闹起来,高中五经之首的五位举人住进一个小巷。小巷虽小,却清晰地记住了每一位在这里住过的幸运者的名字,刻录下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段历史!五魁巷因此得名。

采访五魁巷是2003年5月,不远处的鼓楼街正在大兴土木,老居民部分迁走了,机器轰鸣中,两栋现代化商业高楼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耸起。

五魁巷的房客们

从鼓楼街中段南行,穿过大剪子巷,往南是靴巷,靴巷西侧,便是五魁巷。五魁巷长32米,宽只有1.5米,东西走向,西端缀着两幢小院,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晨起暮息,出入之路只有一条小径。

进五魁巷,正巧有一位做生意的住户推着手推车出摊,货车好像是按照小巷的宽度订做的,为了让生意人通过,记者只好退出巷口。巷子太窄,且年久失修,两侧墙壁向内倾斜,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为防止墙体坍塌,居民们在墙之间撑起两根木棒。巷子尽头的小院,门楼塌毁得没了形,残存的墙上钉着两个小铁牌,上面写着一号院、二号院。两个院子被临时修建的小房子挤得满满当当,乱七八糟,站在院子里,令人窒息。在一号院,记者找到了曾是钟楼街林香斋工人的陈茂创师傅。陈茂创的家又黑又小,房顶上糊着的纸都已显不出原有的色彩。老人今年75岁,很健谈。他告诉记者:15岁那年,老家河南沁阳发生蝗灾,他随同乡翻山越岭走了近十天才到达太原,当时,父亲在钟楼街一带卖祖传油炸丸子。爷儿俩起早贪黑做生意,每天能赚一块钱左右。五魁巷离钟楼街不远,陈茂创一家就租了这里的几间房住下。这一住,就是大半个世纪。那时候,这个院子很整齐,东、西、北各五间瓦房,院子中间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蝶舞蜂飞,鸟嘤虫鸣。陈茂创的7个孩子都出生在这个小院里。几十年转眼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离开了五魁巷,老人喜欢清静,所以留在这里养老。

记者问陈茂创老人:知不知道五魁巷的主人是谁,这里为什么叫五魁巷?

老师傅摇摇头说:我不认得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也许后面的房客知道。

绕过院子中间的临时建筑,陈茂创老人领记者来到一号院的正房。这是一间坐北朝南阴暗潮湿的瓦房,房子的大部分空间被家具蚕食,古今结合,颇有意思主人叫张怡萍,一位73岁的老人。听说记者采访,老人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这座院子的主人姓孙,叫孙进文,天津人。听老房东太太讲,孙家以前有人在衙门做事,具体做什么,不太清楚。我们住进来时,孙家已家道衰落,只有老房东太太和孙进文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解放后,这幢院子的大部分房子被国家没收,1954年,老房东太太撒手归天,后来孙进文也死了。

张怡萍老人指着地上的平面柜对记者说:这个柜子是她从老房东太太手里买来的,至少有300多年历史了,在这幢院子里,它应该是最老的东西。

“史料记载五魁巷曾经是举人们居住过的地方,老房东太太和您说过吗?”

“这里最早住过什么人说不清了,我只知道曾经住过阎锡山的兵。是老房东太太说的。后来住在这里的都是在钟楼街一带做生意的外地人。”

靴巷有一家文房四宝店,专卖文人用的笔墨纸砚,店主人是一位姓牛的老太太,今年已91岁。她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五魁巷只有一个院子,是四合院,里面确实住过举人……

从五魁巷看中国科举

关于五魁巷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明朝,从太原城市街道平面图看,穿越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大大小小数百条古太原巷陌,五魁巷应该最短。

历史变迁,五魁巷已不是明清时的五魁巷。由于其与中国科举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只能翻阅各种各样的资料,沿着科举的脉络,采访五魁巷的历史。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历朝历代都有变化。明清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以八股文为文章格式,国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才识之士。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每3年一次,农历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钦定。山西的乡试就在太原举行。具体地点在贡院,位于现在儿童公园文瀛湖南边,一直到起凤街的铁路宿舍,占地47亩多,能同时容纳4820名考生。当时,山西规定最多参加考试的名额是4960名,贡院的考场还不够,所以清乾隆四十五年,又修了500间。4000多人在一个考场考试,好壮观的一幕场景!有老的,有小的,有的胡子都白了还坐在考场里考。考场考纪严明。进考场的考生要被搜身,以防作弊。一人一间小屋,每间小屋都安上栅栏门,考生一进去,栅栏就被封住。白天,考生们在里面考试,晚上,考生在里面睡觉。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要作弊。作弊的人把一些疑难字、押题后做的参考内容刻在石块上再拓印在细宣纸上,装在裤裆里带入考场偷看。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弊者如被抓住,轻则打板子,重则驱逐出考场,有的甚至终身不得再考。

考试结束,试卷阅完,考分出来,在唱经楼上发榜公布。前五名举人就会住到五魁巷来。这还不是结尾,因为所有举人很快又开始准备下一轮考试———会试,而后再参加殿试,全国的第一名就是状元。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续到清代光绪末年,1904年,全国开始推行新式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省一级的书院改成了学堂,新学制规定,不同的学堂学制不同,大学堂几年、中学堂几年、小学堂几年,这种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之后,山西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很多优秀的人从了商,搏击商海。清雍正年间山西巡抚刘於义曾留有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有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

近些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感叹山西人观念落后,官本位思想严重,回首历史,虽然五魁巷曾魅力四射地招引着天之骄子,引领着读书人沿乡试、会试、殿试的科举之路寻找为官之途,但仍有很多山西人轻官重商,轶志商途,并奠定了晋商一脉在中国商业史中的厚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