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渠源水 » 民俗民风 »  
     
 

2014-12-23

 

    行旅特点

山西人称行旅外出为出门行路子。晋中、晋北买卖人多,手艺人多,出门的也便多了。而且路子很野,很多人把生意做到了大库仑——蒙古的乌兰巴托。人们把这些行旅叫做走草地。晋南人的家乡意识就比较强,至多下潼关进西安走个十天半月的,因为毕竟好出门不如赖在家,除非生计所迫,那行旅的欲望远远抵不上家庭中温馨和美的诱惑。

     
过去平川穷人多,山区路不平,行人安步当车是普遍现象,至多骑个毛驴。如果是举家出动,也是女人娃娃坐上,男人们赶着。坐轿子,坐洋车,是富人的事,一般人有钱也人敢坐,因为与身份不符、舆论不饶。出个近门尚且千叮咛万嘱咐,出趟远门更是泪洒襟袖、牵肠挂肚,因此我们可以说:行旅风俗是用艰辛的步履和痛苦的泪花写成的。

 

    行人类型

凡外出旅行之人不外乎有这几种:一是外出谋生者,如工匠、手艺人、江湖浪人;二是商人、生意经纪人、小买卖人,货运马帮等;三是临时外出的探亲访友者,因公出差者;四是因生活所迫的逃荒避难者。过去专门外出观光旅游的一般民众极为少见。

     
山西人虽然恋家保守,但迫不得已外出者尚不在少数。运城一带驮盐运盐的马帮盐队成年累月行在路上,住在店里。晋中祁县、太谷县,忻州的原平、定襄、代县,雁北的应县、山阴等地,过去经商做买卖、耍小手艺的人多,南下江浙两广、北上包头外蒙、西入陕西四川、足迹无处不在。小手艺人走街串巷,四海为家,换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

     
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大事,单人独马或举家出行探亲访友是重要的民间礼仪往来形式,新鞋新帽的、打扮起来步行的、骑驴的、坐车的大多路途短暂有劳无苦。也有千里迢迢投亲靠友者,一路风尘甘苦在心。

     
因天旱雨涝、兵荒马乱无法生存而外走他乡的人,扶劳携幼,衣衫褛褴,讨饭糊口,破庙栖身,甚至弃尸半道,是最惨的行者。过去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州,过黄河走西口者甚多,当地的民谚叫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二人台名剧《走西口》中对谋生外出者悲切的心清,一路行旅的艰难及注意的事情都有极详细的描述,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旧社会行旅风俗的资料。

 

    旅行用品

行人出门首要的是带上路上的费用,俗称盘缠。所谓盘缠是因过去行旅,竭尽家力带的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包了盘绕缠裹于腰间,因而故名。原来多用盘缠来代指行旅者的钱物。俗话讲穷家富路,出门举目无亲,事事靠自己,事事靠钱财,总要尽力带足。过去出一趟远门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所以出门多带衣是乡间日常行旅习俗之一。衣物其它生活用品一应包一个包袱斜挎于身上,外出打工者要背上铺盖。所以常常打工的被东家除名谓之卷铺盖

   
带雨具如油伞、草帽、蓑衣等。灯具有马灯、风灯等。水具多有葫芦水壶。多烙饼食、煮鸡蛋为干粮。若是骑驴骑马出行,尽力带足草料,检查鞍具。特别是搞贩运之人极讲究在牲口脖子上栓挂一个银铃,除为装饰外,实际是夜间行旅时的信号,黑天半夜赶路人可以寻着声音知道牲口的位置。长年奔波在外的驴马帮,随行数只狗,晚上歇脚用以看管护守货物。

 

    交通工具

除人们步行、骑驴、马、骡子、骆驼作为一般旅行形式外,全省境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有一些必要的交通工具作为人们乘坐和拉运东西之用。

     
山区人因受山路崎岖不易行车的限制,发明了一种可载人运物兼顾的驮运工具驮筐,也叫驮搭子。用木头做一个拱形驮架,垫鞍衬搭于牲口背上,一头固定一个编筐,外出时东西放筐内,人骑坐在中间。有时赶集探亲,一头筐里放东西、一头放走累了的小孩,大人们吆赶着。一路悠悠然,一路春风。在弯弯的山道之上,路长人少,赶牲灵的人耐不住空旷的寂寞,便放声吼喊几句粗犷的小曲,山谷中回音阵阵、有如大自然的应声。

     
山西部分地区有独轮车。缺点是不稳当,没有一定的技巧东倒西歪驾驶不了。优点是不受道路限制,大道小路,载人载物都能适应。单轮着地不太颠簸,常见卖瓦盆的人双手驾辕,肩挎背带,身子左右腾挪,以稳定重心,倒也走得十分自如。有时遇载重物,前边可用人力畜力牵拉。

     
轿子,多人抬举的较豪华的轿子为官轿,为达官显贵们出行时乘坐,老百姓无权享受。即使一般民轿也只能在新婚大典时享受一下。这种轿子在山区有骡驮轿。平川则为带轿轮的畜拉轿车。比轿子档次低一些,只在架起的垫板上面拱起席筒,里边乘坐人员,称为架窝,适用于老人们出行时乘坐。

     
人力车是由日本传入中国,在城市供达官贵人们乘用的。初为木轮铁瓦,后改进为充气的胶皮轮胎。

     
双轮大车是以大牲畜为动力的载重车,是过去广大农村的普遍运输工具,经多次改进至今沿用不衰。初为木轮铁角车,后改为胶皮充气轮胎,称之为大皮车,三套马拉,那时人家养个大皮车其神气劲不亚于今日养汽车者。赶事筵、走亲戚、车上架个窝棚,合家老小一坐,人喊马叫,串铃声声,风光得很。一种小型的双轮车又称为小平车,为一般人家的运输工具,晋中人把牲畜套在前面,自己赶车架辕,晋北人则把牲畜套在车辕上,坐车赶车。

     
山西境内黄河、汾河横贯南北,水路交通是对陆路交通的补充形式。无论北上内蒙、西出陕西、南下河南,都要与水打交道,水路行旅风俗以船为渡,籍水而行者比较少。沿河设渡口、以木船为主要运输工具,人工摇橹摆渡。因水流关系,两岸渡口不能相对。船夫们过了河逆流而上时,沿河赤身拉纤,是艰辛的活计。

     
在吕梁地区的柳林一带,有一种特殊的水上交通形式:吹羊皮过河,与甘肃的吹牛皮过黄河风俗极为相似。杀羊时整皮退下,去羊腿封口,留一条腿的口过河时吹足气,成一皮气囊,人抱着羊皮划水过河,是一项极有地方特色的渡河习俗。有些水性好的人在身上绑三、五个大瓢葫芦借浮力过河。

     
内陆地区季节性河流、遇到雨季水位暴涨后,有专职的人力渡河者,靠苦力和冒险混个饭钱。

     
现在交通行旅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有自行车,远程旅行汽车、火车甚至飞机的高速行驶消除了人们过去多少行旅艰辛。

 

旅行风俗

过去出门离乡背井,人们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所以靠占卜算卦来确定行日和方向,看黄历测日子择吉日上路。走远门必搭伴而行。有的地方出门前要穿红腰子,为逼邪气保平安。临行前在天地神前烧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并在行前拜见家族各位长辈为道别,长辈们必安抚吉言吉语或资助点盘缠之类。

   
行者上路前有的要先到五道神庙去烧香上祭。

   
旅行途中路遇过道之蛇,绕其而过,决不伤害。在晋北风俗中,蛇为土神,不得伤害。夜行忌走坟地,怕跟上野鬼

   
途中问路要先施礼,加称谓问路,所谓见人不施礼,多走十五里。路中见帽子不拣,谓之愁帽,是头沉的事情,恐一路不轻松。见布袋不拣,谓之气布袋,恐惹是非。坐车忌说翻字、坐船忌说停字等等,各地都有很多小禁忌,并且有很多旅行征兆。如在外做梦牙掉了,兆家中长辈凶丧,必写信或亲自回来探望。耳朵发烧,谓家中有人想念。喜鹊枝头叫,谓有客人到,泡茶时茶棍竖起,兆外出的人要归来,等等,多无道理,只是出门在外彼此想念的一种心理解释。

   
出行多择选在上午或凌晨。行前全家一起吃饯行饭,单为行者吃荷包鸡蛋,饼食类的耐饥食品。讲究一点的要摆宴席饯行,请家族兄长、亲朋好友,大家以酒祝愿。至亲者要远送。对父母长辈,行旅的晚辈多要跪别。

   
外出后以书信往来或捎口信是主要旅行信息交流方法,捎口信多以贴身信物为证。当外出归家时首先要告知归期,让家人有个思想准备。人讲归心似箭,归家者往往昼夜兼程、按期而归。没有特殊情况不愈期,以免挂念。家里知讯后便提前等待、了望,准备接风洗尘,告知亲族家人。

   
但凡外出谋生者不论贫富,归来时都要给亲近的老小每人一份礼物,多寡不限,以表心意。亲朋好友,四邻乡亲,但凡是远行久别而归者,多有去探望问候的,在街上碰上了也要关切问候归期及在外情况,有的地方还要约请吃洗尘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