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渠源水 » 民俗民风 »  
     
 

2014-12-23

 

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建筑风俗

靠近黄河岸边的山西与陕西对望的农村中,在打窑过程中,最先是要选定窑址,劈山削坡,开出一块平地,作为工地和未来的庭院。

   
随后,依着山壁,刨出长短高矮与未来窑洞一样的土模子。夯实地基后,便可依着土模子砌石窑了。如果是平地上砌窑,就得先搭好木头窑模架子,然后砌石或砖窑洞房。

   
石窑砌好,即往窑顶上填两米厚的土层,边填,边夯,再用石碾压平,最后搬掉土模子,新窑便落成了。

   
窑洞合龙,就是在窑顶中间留下一个缺口,只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合龙石往里面一放,整座新窑就算砌好了。以前讲迷信,怕有邪气冲犯新居,要用小动物的心脏(有鸡、兔子等)放入合龙口事先凿就的小洞内,祭祀神明,以驱邪辟崇,保佑平安。

   
在合龙时,等于庆祝新房落成。要在合龙石旁悬挂有关信物,比如一个装有五谷(小麦、谷子、高粱、玉米、黍子)的红布袋,及五色布条、五色彩线,这一切,据农村人说,都有讲究。无非是意在祈求福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衣食丰足。

   
合龙口,一般选在正午十二点,时刻一到,专门安排好的老石匠和窑洞主人登上窑顶,庄重地把预先备好的合龙石嵌进龙口,挂上筷子等物,在鞭炮声中,甚至雇上一班鼓乐手,吹打一阵。人们叫着合龙了,这时,主人家把米斗里的粮馍、硬币、针包、糖块,五谷杂粮撒向欢笑的人群,让人们争着去拾,人们称之为撒粮馍

   
新窑门上,这时都要贴上对联,比如:合龙大吉四季平安等等。

 

    建筑材料

    一、木材

    木材是住宅建设中的主要材料。过去,近林者就地砍伐,无林者辗转外地购买。红松、榆木、落叶松做梁、檩、椽,白松、桦木、柳木、杨木等多用来装修门窗。传说椿木为树中之王,有的地方建房中总要用一点椿木,但忌做立柱。

    二、石料

    山区人建房就地采集石头加工成不同用途的石料,用来做墙基、砌沿台、立柱础、垒石墙、砌窑洞、砌台阶、铺石路。有钱人家请石匠在石上雕花刻画,在门口立石狮、石鼓,以示荣耀。

    三、砖瓦

    砖有小砖、城砖、方砖、巴砖、造型砖几种。瓦分桶瓦、板瓦、滴水瓦、当瓦等。

    砖是土木建筑的主要材料。墙壁、锅台、铺地、砌门楼、垒炕沿等,都离不了。砖瓦制作在过去是要历尽艰辛的。先用黄土泡起泥,第二天一早用铁棍把泥抽匀,倒翻一遍,软硬适中后,取早已泡湿的模具称为坯模子,多为一模三坯。用细沙滚过称为“糙模子”,使泥与模不粘连。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脱得只剩一条大裤衩,唾手往泥堆前一蹲,抓一把早备好的绵细干土往地上一撒,双手用力插入泥堆中就势一刨一滚一举,照准模子一摔,只见四角丰满,中心平整,不多不少正好一模。连摔三眼,端起模子急步走向修整光洁干整的坯场头摆平,迅速一扣,轻轻一提,整齐的泥坯便摆在地上。这样依次一模接一模、模模相等,横平竖直非常壮观。一个体力好的小伙子端着近三十斤重的模子,一天下蹲起立急走近千次的重复,把二、三万斤黄泥变成二千多个土坯。到傍晚半干时,再一个个扶立起来。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上垛码起,一为快干,二为腾出场子再扣新坯。

    到装窑时,把码垛起的二十多个干坯用绳套一兜角便背起来了。烧好出窑再从热烘烘的窑里一步步背出来。扣坯烧窑这一重体力的劳作,使多少小伙子们脱皮掉汗、弯腰驼背,却为人们居住的舒适温暖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瓦有板瓦,一般在房顶上铺一层,在屋脊处铺的是桶瓦。屋脊上还装特制的兽头、花砖。

    四、土坯

    平川穷苦人家盖不起砖瓦房,多砌土墙成屋。所需土坯自己制。先把湿土装入模子,双手持一木杵砸实后扣出来,等风干后待用。有的人便找一片下湿淤泥的草滩,用方锹直接裁出方块晾干,用来垒院墙。

    五、灰及其它

    建房用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淋少许水,粉成石灰粉,打基拌土用或加土和破灰泥泥缝、抹墙、压瓦当引泥。熟石灰是用水化成灰浆滤去石渣,淋入挖好的灰池里,待水凝固后垒砖时砸匀用,或加沙子成沙灰用。还有的在白灰中加入麻刀、草纸,抹灰墙,经抹平、压光后洁白铮亮。如土平房要抹墙抹灰顶,要在头一年将石灰与糠一起埋入地卜,第二年挖出来加沙子石子等和匀才用,百年不坏。

    建筑材料还有椽上封泥的苇栈、木栈、竹栈,以及麦秸、稻草、砂土等。

    建筑程序

    一、择地、择日

    建房首先要择地。过去十分讲究,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定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大多在春季大地解冻后、雨水尚少、农事不忙时动工。如果风水先生测定动土方向正是太岁所在方位,便要风水先生算一个太岁出游日来“偷修”,或等来年再建。假如按命相算只能盖南房,就不要盖正房,否则容易招灾惹祸,十分迷信,现在正在逐渐打破。

    二、破土

    动工之日要面向测定的神祗方向摆香炉供品,在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叩头,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破土”。在定襄一带,传说土条蛇就是土神,在破土之日看见土神,如有蛮横之人斩打土条蛇,来日不是伤筋断骨,便要五官伤残。

    三、起基

    打地基俗称“打夯”,“打硪”。在挖开的壕沟里一层层垫上石灰土,一层层夯实。农村的打硪是一项沉重而壮美的劳动。十来个青壮男子赤胸露背,在悠扬激越的喊硪号子声中齐心用力、稳扎稳打,观看的人很多,目的是欣赏喊硪的领唱人的才华。一天之中,唱硪的人见人唱人,见事唱事,编的词通俗生动,惹人喜爱,使打夯的人激情高昂,步调一致,干劲十足。打到最后,随着喊硪的节奏便由慢变快。过去每到春季,几里外便可听得到这高昂悠扬的硪歌,人们为了观看打硪听硪歌而误了吃饭、误了下地。

    四、上梁

    木构平房是在墙基打起就要起架上梁的,俗称为“立架”。人们多在打基之前就请来水工整饰木材,开铆开槔,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主柱支架固立好后大多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在中午举行,届时请人在中梁画八卦、系红布、捆匝红筷、酒盅等,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迎门的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木工大师傅小心地放稳大梁后,便烧纸焚香放炮庆贺。其时亲戚邻居们还要蒸了白面花馍、带烧酒、黄表来扶梁庆贺。中午主家设酒席招待匠人、亲族和扶梁者。

    五、起墙

    砌墙俗称为“起墙”,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活,砖需经清水浸透,然后用白灰或沙灰浆粘合。起墙有包芯墙、砖面墙、全砖墙等几种形式类型。如垒土坯墙,也要在石基上先砌三至十一层砖后才垒土坯,为的是保护土坯,叫“过河砖”,土坯只用黄泥粘合。很多地方的院墙,采用土打墙办法。打好基础,夹好木板,装实湿黄土,用木杵、木夯打实,然后把夹板往上提一层,按着打。土打墙简便快捷、结实,是黄土高原的土建形式。

    六、钉椽

    有的地方叫“铺椽”、“贯椽”。过去用铁匠打制的四棱长钉。椽分前批椽和后批椽。前批椽选粗细匀称质量坚韧的钉子。椽摆好位置,木匠先用引钉打钻出钉孔,再钉入铁钉子。椽的前面横钉一根叫“淋沿”的木条,用以固定和保护椽头。

    七、盖顶

    上好椽、铺上栈帘,再用和上麦秸的稀泥抹顶,有的地方叫“按栈”。这是盖房中最紧张的一项工程。小伙子们光脚下泥盘,边刨边踩,光着脊梁,头顶烂草帽,用长柄泥叉或泥耙往房顶上搭泥,房顶上小工们奔走如飞地运泥,大师傅左右开弓挥舞抹刀抹泥。不管是几间房,都要一气干完才吃饭。中午主人家要用干粮犒晌大家。第二天一早半干时上房踩实。干透后,是平房的再加泥抹灰,是瓦房的加引泥压瓦统脊,这房子的主体工程便算完成了。

    八、装修

    房屋装修是泥工、水工还有画工和纸匠的任务。

    泥工先抹泥,把墙抹平,再抹灰,压光,称做“亮家”。然后垒锅、盘炕、铺地、砌锅台、垒窗台、垒烟囱,这些都是细心工程,泥工技术差点,比如行烟不畅,烧火不旺,日后主人还要找来重修。

    木工装修门窗也特别讲究。窗棂子有各种好看的图案造型,甚至还要雕花。上门上框讲究严丝合缝。晋东南一带,上门窗用特制的尺子,按二十八星宿位置来确定其长度和方位。土木工程一完,纸匠便修天花板,又称打顶蓬,又叫做“打仰尘”。多以木条或高粱秆、麻秆、葵花杆做架子,麻纸裱糊,粉刷一新。

    在室内装饰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地区和晋东南地区面的炕围画,有的地方叫画“腰墙子”,“炕围子”。

    炕围画是沿火炕周围墙上的一种装饰且实用的艺术形式。高约二至三尺,由各种图案花边、画心、灶头画几部分组成。画工们大都有花边样本,根据主人的要求来定。一般画花边是小徒弟的事,留画心灶头给师傅画。花边极为丰富,主要采用叠色、退色、斩色手法加各种图案造型。画心由白粉调胶打底,画戏剧人物、历史典故以及山水花鸟。通常每幅炕围有六到八个画心,分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边形等。底色以绿色居多,也有红色的。画完用胶矾水封色后,用大漆或清漆油两遍。

    建房在农村是一件大事,都采取家人、朋友、乡邻义务帮工的办法,由主人管饭菜,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主要出力的木匠、泥瓦匠师傅,逢年过节主人还要以礼相待,以示谢忱。

    房屋建好后,新麦上场,很多地方要磨一斗麦子、蒸大贡、炸油花、烧香烬纸、贴黄联,诚谢神灵,保护新宅平安落成,安请土神回新宅居住,俗称“谢土”。

    居住形式

    一、窑  洞

    窑洞是古代穴居遗风的演变。山区丘陵地带的贫苦人家多依向阳山崖挖土窑洞,多为一明两暗形式。虽然采光差点,但冬暖夏凉,收拾得干净利落倒也不失为一个温馨宜人的生活环境。有的土窑前面装修砖石门脸,有的只用黄泥或白灰抹个门面,木构门窗,糊的百麻纸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口爬一两串南瓜葫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山区石料采集比较方便,大部分以建石窑为主。夯实地基砌起窑壁,在中间填上成窑顶半圆形,叫“堆土牛”。依土午砌成窑顶,扎实后再挖掉土牛装,用灰抹内壁。如用水架旋顶,要比堆土牛省事得多。

    二、平  房

    平房呈后高前低形状,老百姓称之为“一出水”。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泥皮土房建筑结构简单、省钱,屋顶用碱地淤土和麦秸和泥而抹成。淤土抹房逢雨不漏,并可利用泥的下渗特点将干裂的缝子自然淤合。隔二、三年再抹一次。加沤制的石灰抹过的房子更加结实。秋季五谷登场,房顶便成为晒粮场。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把房顶编织的色彩斑澜、秋韵盎然。

    三、瓦  房

    上宇下栋式的两山水瓦房,以人字梁起架,前面多以砖砌柱,留窗格门洞,多为硬山式结构,一溜顺水压板瓦。也有的地方为防止雨水冲刷,采用悬山式结构。屋脊为干扣一层砖再交错扣瓦的皮条脊形式。比较讲究一点的瓦房为双出水悬山式桶板瓦屋顶、排椽插飞、五脊六兽,前全木结构门窗,造型华美、采光好。屋内间架深广,多用水隔断,分出卧、客、厨间。山西尤以代县、繁峙民宅最为讲究。忻州等地的民房特色是高脊一出水瓦房,坡度较大,造型独特。

    四、楼  房

    在晋南、晋东南农村,多有双出水硬山式二层楼房。楼上只作贮藏物品、粮食之用,较低矮,也不专设上下楼梯,只有移动式木梯供上下。每到秋后,沿二楼屋檐下悬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甚为好看。一些有钱人家的楼房则不同。二楼多能住人,前有出厦立柱、楼梯、拦板,门面油漆彩绘俱全。

    五、石板房

    晋东南一带山区农村利用片石材料,在屋顶成鱼鳞状铺设片石代为瓦顶。虽显简陋,但却朴实耐用,每当雨后屋顶各色石板清洗得五彩斑斓而又协调统一,石缝中顽强地长出数株山花野卉,充满诱人的村情山趣。

    六、庵  棚

    庵棚是民间常见的临时性住宅。到夏间瓜田菜地边,便立起了三角形的、拱形的窝棚。或用黄泥封顶,或以秫秸避雨遮阳,有的甚至要象猴子一样在树上架一个简陋的草窝,颇具先古巢居风俗。夏夜微风下,瓜农惬意地坐在庵棚口,丝丝地吸着浓辣的旱烟袋,尽管门口挂着的熏蚊艾蒿在微风下一闪一闪的亮着,还不时听到手掌拍在皮肤上的响声,一只卷毛小狗偎在瓜农的身旁,煞有介事地瞪着黑黝黝的田野,机灵的耳朵捕捉着一切可疑的声音……好一幅令人向往的夏夜守园图。收秋以后,辛勤的牧羊人卷着席子行李铺盖,支起羊棚,开始了夜间羊卧地的生活。有的牧羊人干脆临土崖挖一简单的地窝子,上面铺一点柴草,度过一个个夜晚。

    窑洞粮仓

    窑洞粮仓,有的农家,在窑洞里放置一些又粗又大的瓮,并排放置在墙边。瓮里面,分别放置不同品种的粮食,一种粮食一个瓮,小米、小麦、玉米、高粱、黍子、莜麦、豆类。各种粮食,分门别类放置,储藏效果很好。

    也有的农家,用砖砌成长方形柜箱,紧贴墙壁。砖外面,再用水泥里外抹上一层,这种水泥槽子,里面分好格子,放置品种不同的粮食。

    还有比较普通的储粮办法,是用苇席围成圆形,底下加上铺垫,放置各种粮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粮囤。

    在窑洞里储粮办法很多,山西晋中、吕梁、晋北的农家,常常把玉米棒子码整齐,放置在窑洞中,等到需要加工成品粮或半成品出售时,再进行脱粒。

    窑洞仓储粮食,已成许多山区农村的习俗。自然,晋地平川的农家也采用平房储粮,方法大同小异。

    居住陈设

    一、卧  具

    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起高约二尺的炕墙,炕洞垫起黄土,再用土坯或砖撑起,上面盖泥制炕板。有的地方用石片炕板。烧饭同时便热了炕。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土炕多筑引墙,不通火。炕中留一石榴形成桃形小洞,叫炕缝。家家必留,否则妇女不生孩子,这是生殖崇拜的遗留形式。一般民间铺苇编席子。稍好一点的铺大褥子炕垫或毛毡之类。

    被褥,俗称“铺盖”。是主要卧具用品。被子多以粗布,印花布面,自染兰布,白布作里,絮棉花缝好,用线引实。褥子小于被子。有的妇女用各色碎布头拼接成有规则的花褥面十分好看,褥里又多用自纺粗布做里子。枕头有方形的用于靠坐,长枕用于睡觉,用黑布、兰布做皮、两头多绣以图案。小孩用的则绣以各种动物造型如蛤蟆、老虎、狮子、鱼等十分有趣。装芯多用荞麦皮,秕谷等。婴儿的枕头多有装绿豆或小米的,一为下火,二为枕头型。多数人家白天被褥叠垛在炕角旯旮,上面遮一单子,富裕人家有炕柜。晋东南一带过去炕前装有排栅,晚上拉开,可以防止衣被掉下。

    二、照  明

    煤油灯、麻油灯、豆油灯是旧时通常的照明工具。

    煤油灯有陶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高约尺余,分底盘、灯瓶、灯杆、俗称“灯树子”。豆油、麻油灯多以灯盏盛油点棉花捻,亮度较差。更有贫穷者在墙上挂一砂箅,将麻杆陆续插入箅孔里,点燃照明。忽明忽暗,微若香头。也有的用草棍串蓖麻仁燃点的。点蜡烛过去属富贵人家。这些煤油灯、豆油灯,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老人们在这小灯下讲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母亲在这小灯下做那永远做不完的针线。父亲操着粗笨的双手给孩子们在墙上做那维妙维肖的手影戏,狼来了,兔子跑了,马来了,狗跑了,直追得孩子们陷入了神话般的痴想中……现在山村窝铺,家家都有电灯,来痛痛快快地饱享电灯的光明。

    行旅多有纸灯笼,玻璃风灯等。

    三、取  暖

    冬天取暖有铸铁火炉、铁皮火炉、泥火炉、地老虎炉子等几种,亦有用木炭火盆,铜手炉的。以煤和煤糕焦炭做燃料。

    过去在晋北农村到了冬天寒冷时,在凳子上或炕上放一个肚小嘴大、两个耳朵三条腿的“红泥小火炉”,夹一膛焦炭来暖家做饭。

    地老虎也称“过炕炉子”,用砖垒在炕沿下,热气暖炕,冬天冻脚时往炕上一坐,脚伸在炉火上,立时便暖,并可炒菜做饭。晋西北一带的地老虎炉体通在地下,炉灰通屋外的地沟,暖和干净。如果炉子不过炕,冬天便在后炕的火口中烧些柴来暖炕。长治一带有用锡制汤壶灌开水暖被窝的习俗。

    四、卫生器具

    旧时没有搪瓷脸盆,洗脸多用铁盆、瓦盆、砂盆、铜盆,擦脸用粗布或毛巾,去污用土碱。到了冬季多以猪胰子加碱而捣烂制成小圆饼。甚至用扫麻雀粪洗水去污,据说能防止风裂。冬天嚼枣泥涂于手背、脸上,然后在火上烤干防冻。女人们洗头用皂角水。

    扫炕用糜穰缚制短把笤帚,扫地用高梁头、苇穗等缚制的长把笤帚,扫院子用竹管草扎的木把扫帚和扫帚苗长成的扁扫帚。

    鸡毛掸子是室内清扫浮尘的最好工具,平时挂墙上,是一件土色土香的极别致的壁挂艺术品。打扫身上的尘土还有用马尾和布条制作的“尘打子”。

    夏日里为防苍蝇乱飞乱落,用麦秸草编织成十分好看的绳篮,吊挂在房上,是一件极好看的装饰品。夜里点燃用艾蒿编成的火绳,以便驱除蚊虫,防止叮咬。

    五、家具什物

    山西人的家具比较简单,不求华丽,讲求实用结实。走进家室,有一紫红色的榆木大平柜,俗称“躺柜”。正中安一个黄灿灿的铜制暗锁,用精致的铜片遮盖着锁孔。这既是重要的一份祖产,又是姑娘们出嫁时的最高陪嫁。平时一柜多用,可以以柜代桌,以柜代几,以柜代案,摆放装饰物件,敬神上供。晋南有拱盖式板箱多为陪嫁物。大立柜、方桌、小炕桌、小炕柜存衣放被、陈放些日常用具。

    坐具种类繁多。普通人家有方机、三腿圆机、长板凳、小凳子、单背靠椅,还有花布彩绣布垫,妇女们精心编织的草墩、蒲团,都很柔软,成为坐街、看戏的随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