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渠源水 » 民俗民风 »  
     
 

2014-12-23

 

    饮食特点

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

    
民以食为天,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习惯

    1、日常饮食习惯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2、礼仪往来饮食惯制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走亲访友,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走时回赠自家食品或土特产品。

    红白喜筵,饮食规矩更为讲究。分普席与主席,娘家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上宾不到不能开饭。酒壶、酒盅、筷子要先于其他人而摆好。坐次依右为上,依尊长秩序安置。旧时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兴坐满。如婚礼、乔迁、得子、店面开张,庆功、祝寿、团聚、接风等,讲究猜拳行令,豪饮尽醉。过去,老者们划拳轻缓文雅,如吟如唱、颂词华美朴实。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与每位客人同干一杯,叫“打通关”。

    请人吃饭要事先发帖或上门口头邀请,俗叫:“安人”,特殊贵客,要在饭前冉去请接一次。

    大部分农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邻右舍吃食,以便增进情谊。

    3、信仰饮食制

    供神祭祖,不得供吃剩的食品。要有专门的供器,多供奉干粮和菜肴、果品,不供汤类。供神多为单数,祭祖需是双数,一般为四。平时改善生活吃些可口饭菜时,要先供灶神,过年还要供枣山、米捞饭等,取一年中米面成山之庆的意思。晋北一带上坟祭祖,食品总以篮子提,要用盘子端;上供不用手提要用筷子夹。祭酒忌泼,要洒成一圈。求子、还愿、祈雨、敬土神、向神求药等,均以白馍成双数相供。

    特殊食制,一种是买卖房院土地,成交后请甲乙双方及中证人一起签约,买主宴请卖主之家族长老、地产四邻、证人、书写人,宴席上宣读契约,如均无异议,便欢而散,称为“吃割舌”。另一种是年轻人学武侠豪士风度,临时凑在一起下馆子饮酒吃喝,末了花销大家分摊,称为“打平伙”。

    怀胎坐月子是妇女毕生最不寻常的经历,除其它生活方面的禁忌和规律外,在饮食方面有着严格的制约,诸如怀孕期不食兔肉恐生豁嘴,不食驴肉恐超期不生,不食生姜恐生六指。生了小孩称为“坐月子”,饮食上以米汤和咸菜馍头为主,多餐少食,不主张吃稠饭和干食,不主食油腥肉类,说是怕堵了奶眼不下奶。

    病人多以面条拌汤鸡蛋等易消化的半流质食品为主。

    瓜果炒货

    1、瓜 类

    普及全省的生食瓜类,主要是甜瓜和西瓜。

    甜瓜,俗叫“香瓜”,“小瓜子”。品种繁多、分布广、应市期较短。一般在六月左右上市。品种有灯笼红、虎皮脆、蛤蟆皮、红籽瓜、白皮瓜,小脆瓜、漤瓜、老绵甜、姑娘瓜等。甜瓜是季节性较强的食品,过去农民辛苦一年,经济再拮据,如没有种瓜,也要买几个尝尝,才不枉过一回夏天。

    每年香瓜上市时正是锄耧完毕之日,老百姓称为“挂锄钩”。大村大社都要唱大戏、赶瓜会。老百姓在日头下看戏,甜瓜解渴消暑,精神上物质上都是莫大的享受。

    甜瓜要在清晨太阳出山前摘收,称“露水瓜”。这样放一天也是清凉酥脆甘甜的。挑瓜要根据个人喜好,熟透的“香瓜”又脆又沙;脆瓜则是清脆甘甜;“老绵甜瓜”状似小南瓜,表皮发橙绿色,食之软、绵、沙、甜,吸吃瓤中瓜汁,清凉甘甜,最适合没牙的老人吃。

    有一种圆形、色呈淡绿、既可生食、又可切丝拌凉菜的瓜,俗名“姑娘瓜”。

    西瓜有红瓤、黄瓤、白瓤之分。产量大、上市日长,有花皮、绿皮的。以瓜皮光洁油亮、阴面皮色发黄、瓜蒂部凹陷、手拍之有弹性为熟透的西瓜。太谷、河曲西瓜最为有名。

    2、果类

    过去农家老院,一到夏季,院里撑起一座绿油油的葡萄架。全家人闲暇,剪一串紫如玛淄,晶莹如玉的葡萄下来,坐在架下,对天赏月,轻谈家常,是最惬意的田园农乐图。清徐的葡萄最为有名。

    红枣树几乎是农村家家房前屋后必植之物。人称“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阴历七月初,青枣油亮鲜红。其时采集叫脆枣,放于小坛内喷洒烧酒,封口数天,即成香味醇美的“醉枣”,久放不坏。脆枣生吃时,甘甜清脆,熟吃时,绵甜悠长。打枣是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日子,他们象猴子一样爬上树又打又摇,只见绿风飞处,红雨落地,提篮篮、拿兜兜的拣枣人群忙碌着。稷山板枣、保德红枣、柳林的大枣都因其个大肉肥、香甜而闻名省内外。个小如蚕豆的牙枣、黑枣、酸枣,酸甜适口,是哄小孩的佳品。

    原平的同川被称为梨乡,入秋后,满树金钟铜盏,十分喜人。鲜梨上市,油梨、酥梨、夏梨、粗梨、细梨,以其皮薄、肉细、汁多、味甘、香浓和贮期长为特点,成为走亲访友,自食待客的大众果品。梨乡百姓加工成梨酒、梨醋、梨汁,制成梨干、梨脯等,也是久负盛名的。

    柿子被晋南人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柿子在山西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永济、万荣、芮城、垣曲、运城、平陆、稷山、临猗、夏县、闻喜、临汾、阳城、晋城、左权,晋中吕梁等地均有出产,品种近二百个。主要有红柿、黄柿、朱柿、青柿、方柿、扁柿、塔柿、盖柿、镜面柿等。每到十月金秋,柿叶飘落,满枝的柿子如同一个个小红灯笼,挂满山崖,与湛兰的天空相映,煞是妙景。秋天采柿时,手执长杆,(前安一小叉,并带一张口的小布袋)长杆夹着小枝一扭动,柿子应声落入袋中,甚为壮观!将柿汁与炒面混合成柿炒面,是晋南一些地方的早点吃食。青柿去皮加工成柿饼,成为上市的干果食品。半熟的硬柿子,加温水放缸内保温处理,就成了风味果品——漤柿。

    民间还常用柿子制成漆,涂饰门窗、家俱、油伞、纸扇等,既能防水,又耐用美观,被视为理想的自然漆。

    红果,俗名叫“山楂”,从药用上讲有“化积食、健脾胃、行结气、消淤血”的功效。医药上与神曲、麦芽并称为“三仙”。山楂还可制酱、制酒、制糕、制糖,到了冬春季节,加工成串串糖葫芦,更是妇女儿童喜爱的食品。山西的晋城被誉为全国八大红果产地之一。晋北河曲、吕梁山区的红果也负盛名。

    苹果、石榴、桃、杏、酸果、槟果、樱桃、黑枣、桑椹、海棠、李子,都是各地时鲜果品。特别是遍及全省山区的“酸溜溜”(沙棘),更是受人们喜爱的野果食品。

    3、炒货食品

    干炒零食,风味独特。

    葵花子,分布最广,常用温火慢炒而成。或加盐水,或加五香调料泡浸煮后,烘干。每到乡间社戏时,除了悠扬的唱腔乐声外,便是一片“簇簇簇”的磕瓜子声。

    晋南有的地方在正月二十七,家家炒食玉米、黄豆,据说可免灾祸。长治一带则要在腊月廿三食炒玉米。民谚道:“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溜倒”。

    大年初一叩头拜年,孩子们的口袋里总塞满了大人们给的柿饼、核桃、花生、葵花子等干果炒货,取事事平安,和和美美的吉祥之意。

    河曲县一带把苦杏仁泡去苦味和毒性,晾干、炒熟,放点佐料,是别具风味的小食品。

    瓜果炒货是作为主餐饮食外的辅助食品。在民众生活中自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民众不但广开其原料来源,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加工制作技术,是民俗饮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粮食加工

    过去推碾磨面是家庭妇女的一项重要的繁重事务。家贫没有大牲口的,全靠人力推动,那该是多么辛劳!

    
石碾一般设置在村中心或街口。石磨大多在人家院落中。有的有房子,有的在露天。

    
石磨分磨扇、磨底两块。主要结构有固定磨扇的磨脐,连带磨棍的磨橛子、铁磨圈、和磨眼。畜力拉磨一般用驴。为防驴偷吃,磨盘和驴嘴间连一根木棍,俗称顶嘴棍。并要用草编的蒙眼壳或破布把眼蒙上。驴儿不停地走,石磨隆隆,飘洒下碾碎的粮食来,妇女则头顶花手巾,腰扎花围裙,一边大声小叫地吆喝着不肯快走的驴儿,一边要往磨上加添粮食,还不时抽动磨眼中塞着的木棍(控制粮食入磨的流量);一边又要扫出磨出的面粉去箩面。这箩面的萝子有粗有细,多以马尾或钢丝制底、柳木制筐。在柳条编的或纸筋拍的笸箩里放一长方形的箩床,呱哒呱哒,细面下箩,粗糁继续上磨,十分忙碌。这样一天也不过二斗粮。俗语中把忘恩负义的举动叫卸磨杀驴,十分形象!过去养毛驴的人家不怕人借驴上山驮运,就是舍不得借驴拉碾磨面。因而很多的贫穷人家全凭自己人磨面,实在苦不堪言。

   
在石碾上可碾米、压黄豆钱钱、玉米圪糁、草麦片等熬粥用料。有的地方连面粉也在碾子上碾制。

   
有的人家还有尺余大小的小石磨,木把朝天,一人坐着便可操作。这种小石磨多用来磨豆腐及调料面。

   
安放在街头屋后的石臼,是去带皮壳粮食的原始工具。

   
簸箕、木斗、木升也是农家必备的用具。通常一斗是三十斤,十升为一斗。过去的大斗上都写有官斗副市四个大字,意思是它定的市场通用标准量具。

   
小麦、玉米、高粱在上磨前为了使出面率高、面质好,要先下水煮或淘一下,将晒干的上磨。莜麦则要以微火炒一下,才上磨的。

   
山药蛋是晋北、晋西北的主要农作物。每年收回来除留下吃菜的外,大量地要加工成淀粉,俗称粉面。过去淀粉加工方法非常原始。合家老少整日在钉板和铁皮做的镲子上把山药蛋磨成糊状,然后加清水,用多于过滤,沉淀后,去水翻晒晾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