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渠源水 » 民俗民风 »  
     
 

2014-12-23

 

山西是典型的汉文化生活区,衣着上保持了典型的汉民族特色。俭朴勤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不争华丽、不图浮饰的衣着打扮习惯。除少数富豪权贵者外,一般贫民均是以宽松合体便于劳作的短打扮为主,色彩上男性以稳重朴实的蓝、青、灰、黑为主,女性则随年龄而变化,依次以红、粉、绿、蓝、紫、青等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山西民众的衣饰如同其朴实、勤劳、厚道、守成的品性一样,显得本份、俭朴。尽管从雁北到晋南,气候、环境等生活条件、历史文化各有差别,但深远的黄河流域文化传统仍制约着三晋民众的衣著打扮。

 

    服饰材料及加工方法

 山西人的服饰材料主要以棉、毛、皮、丝、绸、麻为主。这些材料大都因地制宜、自制自用。

    
晋北属高寒地区,一般民众既为御寒、又为方便,多以羊毛、羊皮为服装原料。羊皮又以羔皮为上乘,因为羔皮毛细软而密韧。晋北各县都有皮匠或村中巧妇,依不同部位的质量性能,缝制成皮袄、皮帽、皮手套、坎肩、背心,并将边角料配制利用成棉鞋衬里、坐垫、护套(冬天暖手的小袖子)。白羊皮袄过去讲究不吊面,叫白碴子皮袄,御风保暖,是晋北人赶脚行路时离不开的家常服。

   
进入冬季农闲时节,乡村土屋中炉火红红,笑声朗朗,乡亲们装一团毛线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纺毛线。砣轮飞转,线长话热,团团羊毛变成团团白线。毛线经浆、洗、染后,编织成毛衣、毛裤、背心、手套、脖套、围巾等,作为春秋服装,是比较时髦的打扮。

   
在晋北、晋西北的一些高寒地区种植胡麻,麻籽是食用油料,麻皮常被一些乡民加工后,纺织成麻料。现时新的亚麻服装,就是以胡麻麻皮为原料制成的。麻料衣服多在夏日消暑时穿用。

   
晋南、晋中是产棉区,棉布大多由农家纺织,既省钱又耐用,穿着又舒服又随和。晋南地区,纺织土布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小手工业。到农闲时,村姑巧妇们盘坐在草垫子上,放一笸箩棉花,轻拈慢拉,在吱吱嗡嗡的纺车声中,如春蚕吐丝,蜘蛛架网,纺出缕缕白纱,浆染处理后推经抽纬,织出挺括棉软的各样土布;有些还要镂版印花、晕蜡扎染,成为典雅漂亮的印花布,做门帘、做包袱,煞是好看。

   
晋东南一些地方以养蚕缫丝出名。轻薄柔软的丝绸织品向来为富贵人家所用,一般民众则视为奢侈品,极少穿用。间或用在为新生孩童祝福;为年愈花甲者祝寿;或在新婚大礼之彩服上描龙绣凤。其质料考究,尤多用于鞋帽、披肩、兜肚等装饰物上。

   
过去乡里风俗以针黹技巧来衡量女人们的本事。所以女孩从懂事起便在家里跟着母亲学女工,俗称为做针线。因此姑娘媳妇的贴身用具除梳妆用品外,便是一套针黹用具,诸如顶针、锥子、大小套针、粉钱袋,绣工精巧的针套,以及裁刀、剪刀、彩线、直尺一应俱全,放在一个或草编,或布贴成,或纸裱的针线笸箩里。

   
农民服装的缝制,大多由家庭主妇来承担。过去没有缝纫机,因此一家老小,一年四季棉的、夹的、单的,裁新的、补旧的,几乎占据了主妇毕生的精力。过冬棉衣是主妇们的大工程。他们把棉花一片片撕好摊平,絮在布面上缝好后再翻里面。特别令人叹服的是扣结的制作,用缝制的布带经过细心的编、抽、拉、寻工艺编结成桃形、蝶形、如意等造型,缝接在衣服上,是典型的汉族服饰标志。由这一简单的扣结进而发展到对各种镜饰挂穗、兵器装饰,以及各种佩物穗带的编结造型,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巧夺天工,为世界人民所称奇的中国结艺术。

   
做衣服剩下的边角布块,还要依照不同花色的对比,缝制成干粮袋、书包、座垫、荷包等,五色斑斓,惹人喜爱。

   
家庭主妇们最缠手叫劲的营生要数做鞋了。首先拣破碎布条一层层粘起来,有半寸厚的样子,俗称打毛布底。上下两面再夹一层耐磨的布,然后,将白麻拈转拨吊,拧成细麻绳,手戴羊皮护掌,钢锥打孔,在打好的毛布底上按鞋样大小,针线花纹样式,细针细线地纳起来。这是一项既讲力气又讲技巧的活儿。特别是(革尚)鞋,要双绳上下对拉抽紧,用力均匀。最后打湿新鞋,用楦子定型。这种鞋子穿脚上挺而不硬,耐久结实,有的地方叫它踢倒山,足见其结实程度。

   
到冬闲时,一些人口多又稍富裕的人家,要请手巧的人到家里帮助缝制过年过冬的棉衣、礼服。婚姻大典的被服农饰更加讲究。不仅要讲属相,而且要讲究儿女父母健在,有男有女团团圆圆的所谓十全人来帮忙,为的是取个吉利。现在有了裁缝铺,家家又有缝纫机,大家又都买成衣穿戴,风俗逐渐改变,妇女自己缝制衣服、鞋的已不多。

 

    特殊服饰

    特殊服饰是指婚、丧以及禁忌、信仰情况下的穿戴。

    山西民间丧服都以白色为主,粗针大线,毛边朝外。孝帽随关系疏远而异,或叠折或扎起,出殡时为遮掩女人哭相,还在头上顶盖一大块白布、谓之“披头”,并要在头发上扎白纸捻。

    新婚大典新娘兴穿红色,要里外红、上下红。一来红色是暖色,热烈饱满;二来红色在民间具有驱邪免灾的作用。新郎头戴礼帽帽花,身穿长袍,外套马夹,斜挂红布,谚语叫:“新婚胜如小登科,披红戴花煞似状元郎”。

    九作为数目字中最高数值,民俗以为不祥,所以在年龄中有忌九的说法,俗名“逢九年”,特别是从四九(36岁)开始,每逢带九年中,除在饮食、起居、行旅、处事等处处小心外,还要穿红主腰、系红裤带、穿红裤衩,据说可以避邪免灾。这可能是一种迷信,但至今仍有流行。

    长治一带男回民讲究戴白小帽、蓄长须,穿黑衣、套马夹;女回民则头裹披肩,纱巾尚白或黑,是特有的民族服饰。

 

    民间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性爱。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 、下两部分 ,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