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还来就菊 » 音乐 »  
     
 

京韵大鼓

2019-04-06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这是大鼓曲中较为耳熟能详的种类之一,以北京方言演唱,带有浓厚的京腔京调,是北方曲艺中艺术成就较高的品种,在全国的曲艺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片8.png

木板大鼓

京韵大鼓并非北京土生土长。他来源于河北,俗称“木板大鼓”。随着近代大城市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宋五、胡十等民间盲艺人将“木板大鼓”带入京津地区,语言还是河北方言,由于地方语言比较晦涩,因此在当时被称作“怯大鼓”。后经刘宝全等人的改良,将木板大鼓的书目用北京方言来演唱,加入了京剧中的一些腔调,慢慢地这种曲艺被人们改之称为“京韵大

近代流派

与刘宝全并起的还有白云鹏、张小轩,他们分别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流派。刘宝全的“刘派”高昂嘹亮,浑厚大气,善于水浒传等作品;白云鹏的“白派”则低沉委婉,擅长演唱红楼梦中的片段;张小轩的作品则以朴素见长。

当代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说唱团等专业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第一个在唱词、唱腔、表演上进行革新的曲目是孙书筠演唱的黄继光,其中插入的配乐朗诵等获得了成功,短期内推广到京津两地,并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紧接着又产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击节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双唱形式。这一时期除一批老演员如良小楼、孙书筠、马书麟、新岚

登台演出之外,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如马静宜、孟昭宜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