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还来就菊 » 文学 »  
     
 

刘天华与二胡

2019-04-15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7岁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在其乐队工作,学习各种西洋乐器尤其是铜管乐器,得到了广泛的音乐知识与能力上的培养。幼时对二胡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父亲的阻挠下没能继续学习。到了20岁时父亲病重,又加上失业的困扰,于是“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表达他当时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随即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后又随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继续学习二胡,可见他对二胡的喜爱。

图片12.png

刘天华在民乐曲创作上的贡献上,他的十首二胡曲也占了大多比重。这十首曲目风格各有不同,反映了他不同阶段不同的心境,如表达苦闷、对社会愤懑的《苦闷之讴》《悲歌》等乐曲,有些也表达了他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乐观精神,如《光明行》《良宵》等,这些曲目也为二胡从单纯的伴奏乐器转型,走向独奏的舞台推泼助澜。

“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种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环顾国内皮黄、梆子、高腔、滩簧、粤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它在国乐史上可与琴、琵琶、三弦、笛的位置相等。要是它自身没有点小价值,哪得到此地位?”

图片13.png

正是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重视,因此创办了近代第一个独具风格、影响深远二胡学派,在二胡曲创作、二胡教学、改制二胡、记谱法的改进等方面,都对当今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他的十大名曲至今都是二胡学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