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还来就菊 » 绘画 »  
     
 

中国工笔画

2014-12-12

有悠久历史和光辉传统的中国工笔画,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写下绘画史上最灿烂的篇章。象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名篇巨作。但是,工笔画也有过漫长的遭受冷遇的暗淡时期——元、明、清,文人画兴起,工笔画逐渐被当时文人贬斥,只在民间保有其独尊的地位。在工笔画处于低谷的情况下,民间画工使这一民族优秀画种继承并流传下来,象驰名中外的永乐宫壁画就出于民间画工朱好古极其门人之手。工笔画之所以能在民间长久流传,充分证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作为民族传统绘画的中国画,如从形式和技法上区别,大体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中国画以意趣为宗,要求达意抒情;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要求变不失形、夸而有节。工笔和写意虽有用笔和用色方法上的区别,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就用笔说,工笔的工,是写出来,而非描出来的,是活笔不是死笔;就用色说,工笔也要求单纯明快,而忌重浊板滞。对写意画来说,用笔上也要求笔写意工,即意存恭谨,笔不妄下;用墨上也要求使墨如彩,而非狂涂乱抹,一片混沌。因此,工笔与写意可以结合、交融和互补,已派生出的小写意、工兼写、没骨等许多绘画技法和将有的更多新画体的出现,使中国画坛生机勃勃,蔚为大观。

从绘画发展看,原始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纹,使用的是勾线填色的基本技法。而战国和西汉的帛画,已是水平颇高的工笔画了。写意画应始于唐代中期,张璪泼墨作山水树石开写意先河。元明以后,写意盛行,工笔开始不为画坛所重,并被贬为匠气、火气、俗气,只在民间保有其巩固领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

其实画之高下、雅俗、优劣,岂能以工写彩墨区分?就在元明写意画流行之际,出现了山西洪洞广胜寺、稷山青龙寺、城永乐宫、高平开化寺、五台佛光寺、繁峙严山寺、州崇福寺、大同华严寺等和北京法海寺那样精妙绝伦的工笔重彩壁画。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元代壁画,艺术水平也极高。画坛上也还有赵孟頫、任仁发、仇英、商喜、吕纪、陈洪绶等杰出的工笔画家。明代肖像画更有超越前代的成就。

工笔画技法规范,艺术效果要通过多道程序才能最终体现,要付出艰巨的劳动,不是轻易可致的。它不能当众“表演”,一挥而就;不能随便应酬,广拉关系;不能多产,薄利多销;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确实是寂寞之道;它不如写意画一笔下去,效果立现。但只要作者构思成熟,每画如演员临场,保持最初的创造激情,则最后完成,不但仍能取得最初的生动效果,成功率也远比随即触发的写意为高。而且,绘画作品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快慢。艺术从来就不是以快慢表优劣的,何况写意画的快也从千锤百炼中来的,没有长期的“慢”的因素和积累,任何艺术都难以成功。

艺术创造的主题是人,人的思想、感情、心态观念主宰着艺术,工笔的寂寞之道可以理解为一种苦行僧式的献身精神,不求闻达不慕名利的守道精神,专心致志刻苦磨练的追求精神。面对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年代,创造发明如火山般喷涌,贫富差距却迅速扩大的年代,在纷纭繁复的森罗万象前,每个人似乎都难以抑制那颗驿动的心,就像前面有种不可名状的诱惑。这种心态已经折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上,导致了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功利与浮躁。但是,没有对现代社会的冷静认识与思考,没有对个体人格的自觉完善以及对其他社会成员的道义关怀,现代人也不过是个精神上的“现代贫民”而已。所以,我们更有理由拒绝功利、浮躁,拒绝急于求成。即使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人们也还需要找准最初的那个点。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原因,也正是工笔绘画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何况工笔画造型严谨、形象生动、用笔精致、色彩明快,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