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山可仰 » 理论研究 »  
     
 

谈谈人文教养与人文学科

当代著名美学专家、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习、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叶朗

2014-11-14

 

    最近,国家教委提出要采取措施,在我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人文教育。我认为,这个决策十分正确,十分及时。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迫切需要。
下面我就人文教养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文教养
    1.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工资高,待遇好)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已经成为社会上一种很普遍的观念。
    据台湾学者说,台湾也是这样:“台湾的大学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训练所,大学各学科的重要性也以其在就业市场所能创造的价格来规定”。一切以市场价格来衡量,因而人文思想、人生意义、先哲智慧都被冷落。“使台湾成为经济富裕、文化贫穷、思想干涸的社会”。
    对大学教育的这种观念并不符合西方传统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观念。按照西方传统的观念,大学不是职业培训中心。大学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人文教养)
    2.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罗马的人文教育。古罗马的人文教育,就是用人文学科对公民(自由民)进行教化。当时的人文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称之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和我们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很相似。进行“七艺”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3.但是,到了近代,西方古典人文教育被职业教育所取代。在大学教育中,只看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古典课程和人文课程受歧视,受排挤。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学生被当作要加工的零件,经过加工,成为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型的专门人才,从而可以在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上获得一个职位。这样的大学教育,它所根据的基本理念是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教育完全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再注重引导青年去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19世纪末和整个20世纪,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失衡而造成的人类文明的危机日益显露,所以这种以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为根据的大学教育的观念不断受到一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判。例如象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加斯、伽达默尔这样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又例如象“文化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文化心理学”、“人本心理学”这样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流派,他们都强调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物质性的、生物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性、精神性的存在,强调人类历史中有文化性、精神性、价值性的因素,强调人的理想和抱负,强调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在60年代之后日益增大。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日益向世人表明,科学技术如果丧失了人文价值和人文目标,不仅会危及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会危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危及经济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重新反省那种以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为根据的大学教育的观念。
    5.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这种危机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正在致力于科技振兴和经济振兴,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西方有的思想家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6.我们中国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举国上下,正在努力同心,为经济的振兴和国家的现代化而奋斗。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一些家庭的父母不送子女上学,而是让子女去做小买卖,把子女当赚钱的工具。在许多大中城市,书店被吞食的速度不断加快,不少原来的书店被拆除,或被改成服装商店和电器商店。一些出版社大量出版格调很低、粗劣不堪的图书,但却拒绝出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有些地区有钱购买进口小轿车,但却拖欠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与这种轻视文化、轻视精神的倾向相联系的是整个社会的人文教育十分薄弱。中小学缺乏最基本的人生教育,以致现在一些青年人不知怎么做人,甚至连起码的礼貌也不懂。学校里数、理、化压倒一切。书店里的青少年读物也大都是数、理、化和外语的复习参考书,人文教育方面的书籍很难找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片面的、不健康的。现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价值的失落,对未来的迷惘和困惑,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和学校缺乏人文教养是有关系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7.但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在很多人心目中,搞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别的都是次要的。他们不了解,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靠人。他们见物()不见人。他们也讲人才,但人才问题也被归结为掌握技术的问题。他们不了解,人才首先有一个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教养的问题。他们不了解,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我们看,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弊病,不都是因为人的素质太差(缺乏教养)引起的吗?很多事没有办好,并不是因为办事的人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办事的人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太差。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例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在一些人中间蔓延;例如在一些地区一再出现的制造假药、假良种、假农药害人的事件;例如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许多人围观,却没有人出面制止;例如一个小孩落水了,船上的人首先要有人给钱,钱不够数就不下水救人,看着小孩淹死;又例如两个相邻的县争夺号称“南国第一名胜”的灵霄岩的管辖权,失败的一方竟派人用炸药把灵霄岩炸毁等等,也不是因为这些人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这些人缺乏人文教养。现在很多文章强调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人文教养作为基础,法制教育也很难奏效。天津大邱庄禹作敏的事件发生后,一些人写文章说,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抓经济不行,还要抓法制教育。其实禹作敏的问题根本不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是他根本没有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人文教养。一个人难道要学了法律条文才知道不能杀人吗?从禹作敏引出的教训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一个缺乏人文教养的人,一个文化素质、文化品格极差的人,决不可能成为改革开放的英雄和模范。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出一个更带普遍性的教训,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要想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是极其困难的。现在人们常说,能源、交通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从长远看,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的“瓶颈”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应该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
    8.世界范围内这种因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以及我们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因为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告诉我们,那种以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为根据的大学教育的观念,那种把大学教育单纯作为职业教育的观念,确实应该改变,刻不容缓。如果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只学会一门专业知识,或者只掌握一门技艺,不懂文学,不懂历史,不讲礼貌,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快快发财,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人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一个国家都由这样的人组成,这个国家能够建设成为文明、进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吗?举个人所共知的例子,我国有一名物理专业的学生到美国读博士,他的专业成绩很优秀,但是后来因为他的博士论文没有获奖,而是另一位中国学生获奖了,同时他没有被留下做博士后而是那位获奖学生留下做博士后,于是这个学生的精神陷于崩溃,就搞来一把手枪把那位竞争对手打死了,把自己指导教授、系主任和其他几位教授都打死了,最后把自己也打死。这件事已过去好几年,但是这件事究竟给我们什么教训并没有认真总结。我认为,这件事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说明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今天应该下决心加以改变了。听说最近日本的教育界正在讨论奥姆真理教事件的教训。奥姆真理教的一些骨干分子,即那些制造毒气的人,都是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他们懂科学,他们有技术,但是他们是一群丧失理智和良心的疯子。标榜科学的现代大学竟然培养出这样一群以科技手段杀害大批老百姓的疯子,这还不值得反思吗?
    9.以上围绕人文教养和大学教育的关系,我谈了一些看法。我的基本论点是: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我们在今天必须下决心加以改变,这是时代的要求。
    下面我再就两个和人文教养有关的问题简单谈一点看法,一个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审美教育(美育)的问题。
    10.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前一段时候报刊上有不同的意见。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往往罗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堆优点,反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往往罗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堆毛病。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不能泛泛地、抽象地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讨论。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人文教养,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也就是要使人不断从动物的状态中提升出来,进入到一种高的境界,精神的境界。儒家学者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究竟在哪里。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级的、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的需求,奉献的需求,审美的需求,等等。这种精神的需求不同于物质功利的需求,它是对于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是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重视人文教养的文化。而这种人文教养的目的,则是高尚人格的塑造,是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我认为,中国文化这种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对于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只有经济和物质的追求,还应该有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于一个民族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至关紧要的。不同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必然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侧重点,我想就在这里。
    11.联系人文教养,我还想简单谈一谈如何看待美育的问题。美育是人文教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美育普遍不受重视,原因当然很多。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承认美育是不可缺少的。过去我们对美育的一种很普遍的看法是,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依附于德育的,本身并无独立的价值。这种看法可能也受到过去苏联的影响。前苏联一本《简明美学辞典》很明确地说:“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美育和德育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同样,美育和智育、体育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而不能互相替代。不能把美育归结为德育的一部分。不搞清美育和德育的区别,美育就不可能被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要的位置上。
    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①从性质上说,德育和美育都是属于人文教养,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灵,都有价值导向、人文导向的作用,都引起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代所说的“兴”、“兴发”、“感兴”),在感发、兴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作用于中国人所说的“良知”(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理性、道德)。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并且引发人的创造潜能。对于人的精神的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不提“以德育代宗教”,就是因为美育和宗教在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方面很相似(当然还有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②从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美育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还要达到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荀子说过的,“乐”的作用是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美育和社会稳定有关系,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要。
    德育和美育的区分与联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讲得很清楚的。德育是“礼”,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是“乐”,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大乐与天地同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联结、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也就是“礼乐相济”。但是不能互相代替,不能只有“礼”而投有“乐”,也不能只有“乐”而没有“礼”。
    12.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使得加强青少年的美育显得更具有一种迫切性。
二、人文学科
    1.与忽视人文教养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上轻视人文学科的风气,“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一些人不加分析地批评人文学科“老化”、“脱离实际”、“脱离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用”。他们要求人文学科尽量技术化、实用化,他们要求把人文学科变为应用学科。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文科改革的道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改革”,文科才能从“无用”变为“有用”。轻视文科的另一个表现是文科的经费与理工科经费的比例严重失调。
    这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如果乎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正确认识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以及整个现代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个严重课题。
    2.首先我们谈一谈什么是人文学科。《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作了如下的界定:“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等。”照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3.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统一的。从内容来说,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独特的性质。
    4.人文学科与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科学)不同,它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就是它要包括价值导向。人文学科总是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学科不是认识和实践的工具(例如提高小麦的产量),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它不是使你学到技术,而是提高你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它所根据的理念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人文学科的特点是体验性(它要求学者知情意一体的全身心的投人)、教化性(教养)、评价性(价值导向),这和社会科学不同。以经济学为主干的社会科学,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客观性、实用性等特点。
    5.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等于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他说,哲学正是“在教化中获得了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伽达默尔也说过,精神科学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具体一点,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
    第二,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柱,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民族的振兴。
    第三,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决策提供人文咨询、人文设计、人文论证。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决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物质问题,它包含有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层面。所以,国家的决策,不仅需要技术咨询、技术设计、技术论证,而且需要入文咨询、人文设计、人文论证。忽视人文咨询和人文论证,往往导致决策的重大失误。
    6.解放以来(解放前也是如此),我们大学文史哲等系科把自己的任务都确定为培养本专业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当然是社会所需要的。但是如前面所说,人文学科不仅是职业(专业),更主要的是一种教养。职业是一部分人的事,教养就带有普遍性,关系到每个人。所以大学的人文系科不仅要面向本系各专业的学生,而且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更进一步,还要面向整个社会,面向社会上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
    7.根据对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的这种认识,可以引出文史哲等系科教学改革的一条思路。
    我想,文史哲等系科在人文教养(广义的教学)方面的功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培养本专业的专门人才。
    ②作为其他系科(社会科学系科、自然科学系科、工程技术系科)学生的辅修专业。
    ③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④面向全社会,利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讲座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及广大群众进行大众化的、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
如果文史哲等系科把上述四个方面的任务都担当起来,那么它们在高等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人文教养方面必定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也就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以及我们民族的振兴作出越来越大的而且是别的系科(社会科学系科、自然科学系科、工程技术系科)所不能替代的贡献。它们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本文选自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纂《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